当前位置: 中国冰球协会 > 新闻资讯 >

    体育明星参与商业活动,在现代体育逐渐步入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但由于各项目普及程度不同,项目中心对待运动员出席商业活动的态度也不相同,毕竟商业活动影响队员训练,也是不争的事实。

    众多项目中,冬季项目算是比较“另类”的,一是项目在我国开展得并不均衡,二是受项目特点所制,冬奥会和夏奥会相差两年,每年的赛季正是在其余项目休养生息的冬季,这样一个“时间差”可以使冬季项目和其他项目的“旺季”错开。

    在对待运动员参加商业活动的问题上,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揖涛态度明确:只要不影响训练,中心鼓励运动员出席商业活动!态度可谓开明。对此,王揖涛给出了三大原因:推广项目、鼓励运动员、增加接触社会机会。

    冬季中心领导认为,不管拍摄广告、担任企业形象代言人,还是出席公益活动等等,运动员参加这些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同时能够起到推广冬季项目的作用。“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冬季项目认识很少,以前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都区分不清。这几年随着成绩的提高,逐渐有人关注起冬季项目,但大多数人还是不清楚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区别;滑雪项目中除了高山滑雪,还有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等多个小项。但通过我们的明星运动员,如大杨扬、申雪/赵宏博、张丹/张昊等,他们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时会顺便介绍项目。例如杨扬在5月份参加了人大‘爱在短道’的志愿者活动,就从头盔到冰刀,向在场的学生普及了一遍短道速滑知识,这些不知不觉就会对项目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王揖涛说。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参加商业活动,势必会给运动员带来一定的利益回报。“这也是运动员价值的一种体现。如果控制得好,对其他运动员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也是冬季中心比较看重的一点:那就是通过参加商业活动,例如运动员、教练员和企业建立起特殊的联系或是加盟方式,可以让运动员多了解社会、学习企业员工之间的配合和敬业,增强责任感。“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场上的配合,对于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再就业也有帮助。”

    和夏季一些热门项目不同,冬季项目运动员出席商业活动的旺季相对较短,除个别明星运动员外,大多数运动员可能只在冬奥会前后才有这样的机会。

    “冬奥会前,队伍承担着夺金的重任,压力很大!但这种情况下,商业活动也还是不能全部拒绝。我们就尽量把活动安排在队员调整时,速战速决。要说完全不影响训练,也不现实!比如有一次李妮娜的拍照活动和体能训练冲突,怎么办?该去还要去,体能外教辛迪只好在她回来后重新帮她补课。”

    冬奥会凯旋回京后,冬季项目更是面临着新闻媒体、企业前所未有的关注:形形色色的商业活动也找上门来。而运动员们也基本处于赛后的疲劳期。对于这样的特殊阶段,冬季中心采取的是一种散而不乱的管理模式。“放手!但也没完全放开,运动员还必须经过中心和部门的同意才行。”

    “我们跟所有的运动员都明确表态,可以自己和企业接触,但在有了意向之后,一定要先向中心备案,提出申请,然后由中心下属的奥星广告中心出面,帮运动员去谈。这样程序上更规范,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运动员的利益。以往有运动员私下去谈,出现过上当受骗的教训。”

    冬奥会上收获金牌的王濛和韩晓鹏,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体育明星,各种庆功会、代言广告接踵而来,不过考虑到两人所属队伍性质不同,冬季中心也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短道速滑队属国家队编制,因此王濛的任何活动都要经过短道速滑部和冬季中心的批准。而为中国收获冬奥会第一枚男子金牌的韩晓鹏,身份却有点特殊,韩晓鹏出生在江苏徐州,很小就去了沈阳体院训练,注册单位为黑龙江省,同时,他又是国家集训队的成员。一人拥有四重管理阶层,冬季中心对他的管理相对有点困难。“都灵回来后,韩晓鹏同时被黑龙江、辽宁和江苏三个省授予省劳模称号,庆功活动安排得满满的。考虑到地方省市所做的贡献,我们原则上会满足于原来单位的活动安排。不过有一个原则,任何一名运动员参加商业活动时都必须遵守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政策。”  本报记者  王向娜

友情链接

中国冰球协会微信公众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