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故事
每周六一大早,四川大学冰上培训中心就已经人声鼎沸,不是有人在这里滑冰,而是一群来自美国的孩子在这里打冰球。在远离故土几千公里的地方,15个年龄从9岁到16岁的美国小孩追寻着自己的冰球梦想。对他们来说,冰球除了是一种业余爱好,更是他们的闲时为数不多的玩耍方式。“每周六的训练结束后,孩子们就开始盼着下周的聚会快点到来。”说起孩子们对冰球的热情,球队教练施凯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通过一年的“周末集训”后,这支“辣椒”冰球队为自己定下一个远大的目标———代表成都报名参加明年的全国青少年冰球比赛。
□目标访谈
关艳丽 蓉城真冰场第一人
成都有真冰场已经不是新闻,但第一个将真冰场带入蓉城的究竟何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川大学冰上培训中心,我们的疑问得到解答,结果与事前的猜想相去甚远,想像中精明干练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竟然是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她叫关艳丽,来自辽宁。
另体育:一个外乡人,对成都并不了解,怎么会想到在这里建真冰场?关艳丽:我是东北人,从小就喜欢滑冰,1996年和朋友到成都做生意,冬天想滑冰的时候到处找冰场都没有,后来还是到重庆去才找到一个室内真冰场过瘾。回来后我们就多方调查成都滑冰市场,当时有些旱冰场生意还不错。我们商量后觉得做这个有希望挣钱,而且这样我们自己也有一个专门滑冰的地方,1998年就在马家花园附近租场地建了一个室内真冰场。
另体育:就这样说建就建了?关艳丽:我们本身懂得建造真冰场的技术,也算是内行吧。而且我们东北人从小就会滑冰,知道怎么样能滑好冰,也懂得什么样的冰场是最好的,所以在对顾客的服务性方面我们是有把握的。
另体育:在属于亚热带气候的成都,创建和推广真冰场肯定有不少困难。关艳丽:恰恰相反,从创建真冰场到经营期间我们几乎没遇到什么困难。只是有一些遗憾,在我们创建真冰场时就有一个想法———组建一支女子冰球队,但是在我们的女子冰球队初步成型时队伍却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解散掉,这是我至今最遗憾的事情。
另体育:有信心一直做下去吗?关艳丽:为什么不呢?除去冰场从马家花园搬到四川大学这段时间,我们做真冰场也有5年多的时间,经营方面还不错。现在喜欢滑冰的人越来越多,成都人的接受能力和包容力特强,敢想敢玩。我对真冰场今后在成都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寻寻觅觅 成都有个冰球场地
负责球队平时训练的是一个叫施凯兴的美国人,他已经在中国断断续续生活了14个年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施凯兴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和西安4个城市学习、任教,去年7月,他带着老婆和3个孩子全家迁到成都,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信息咨询公司。
“我从小就住在美国北方,那里简直就是冰球的乐土,到处都找得到打冰球的地方。”施凯兴说。然而,到了中国,冰球就与施凯兴“绝缘”了:“我每到中国的一个城市,首先就是去找有没有适合打冰球的场地,但是很遗憾,我一直没有找到。”去年10月,施凯兴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川大冰球场来滑冰,发现了这块适合打冰球的场地,施凯兴得知后当天就找到了四川大学冰上培训中心,实地考察后,决定在此继续他们的冰球爱好。
有了活动场地,施凯兴的冰球队一下就组建了起来:“全都是我和我朋友的孩子,或者是孩子的同学,都是热爱冰球的。”现在施凯兴的冰球队一共有15个队员和3个教练,除了施凯兴本人外,另两个教练当中一个是他朋友,另一个则是成都国际学校的加拿大籍老师,而施凯兴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全都加入了这支冰球队。
精打细算 互联网上找相因
冰球队组建以后,每周六早上7点半,施凯兴都会准时带领着他的冰球队到四川大学冰上培训中心。训练开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接二连三地暴露了出来,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备不过关。
“一个冰球运动员需要的装备其实是非常多的,而且非常重要。”为此,施凯兴跑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整个中国都没几家卖冰球装备的,我在成都根本就没找到,在北京有一家比较好,但是价格很贵,不划算。香港以前可以买到,而且价格比这边要便宜很多,所以我每次去香港出差都会为他们买很多东西回来,最多的那次我买了4大箱,可把他们乐坏了。可是现在,就连香港也买不到了。”施凯兴遗憾地说。“后来一段时间我都回国去买,但是现在我发现了一个更方便的方法———网上购物。”施凯兴经常上网找有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最常上的网站就是ebay:“网上购物很方面,而且很便宜,比如说我前几天买了一个守门员的护膝,同样的东西在商店要卖1600元,但你猜我在网上买成多少?———100元。”
施凯兴说,他往往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买齐一套装备,“我现在帮孩子们搞装备,一般的都是800-1000元,守门员的要贵一点,全套大概2400左右,如果在商店里,买齐一套要花费8000元呢。”
明年3月“辣椒队”代表成都打比赛
如今,施凯兴的这支冰球队已经组建了将近一年时间,但从来没跟其他球队交过手,听说明年3月有全国青少年冰球比赛,施凯兴就萌生了参赛的想法,“因为报名比较自由,参加这个比赛的选手又有很多都是国外的孩子,我让他们参加比赛主要是为了扩大他们的视野,希望他们能多交一些朋友。”而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全队上下的一致支持。“训练了这么久,孩子们也想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而他们提出的一个想法更让我意外———他们想代表成都参加这次比赛。”
施凯兴说,成都现在都还没有一支冰球队,他们希望能代表成都出赛,是缘于对成都的一种热爱:“我们都到成都生活了很长时间,我们喜欢这个城市,代表成都参加比赛,是我们的荣誉。”
难得的是,15个美国孩子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现在已经将队名定为“辣椒”,施凯兴解释说,成都最著名的虽然是国宝熊猫,但熊猫太过温柔,不适合激烈地冰球运动,所以孩子们将队名定为“辣椒”。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设计了自己的比赛服装,服装主要由红色、黑色和黄色组成,上面还有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队徽标志———一颗火红的辣椒,施凯兴说,服装颜色很鲜艳,也是意味着他们在成都的生活,多姿多彩。
□先锋体验
初次滑冰,记得多带条裤子
对滑冰的了解,一直都仅限于电视里那可怜的一点点,要我自己滑,我可不敢保证其观赏性。并且,有了以前滑旱冰频繁摔跤的经验,这次先锋体验我只能暗自期望自己不会摔得太难看。
穿上冰鞋,冰场的寒气从脚下蹿上来,即使是在夏天,这样的寒气还是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哆嗦。教练告诉我,冰场里的温度一般维持在16摄氏度左右,而冰面温度更低,只有3-5摄氏度。
在教练的牵引下,我麻起胆子开始慢慢向前“挪动”,按照教练的建议:弯腰,屈膝,身体前倾,重心放低……一圈、两圈、三圈……不断有5、6岁大的小孩从我身后迅速滑过,我这个被他们叫做“阿姨”的人却只能对着他们的背影望而兴叹,觉得极没面子,教练安慰我:“你算学得快的,再来几次,保证也能像他们一样。”
两个小女孩听到了教练和我的对话,也自告奋勇地要做一回临时教练,我欣然接受了她们的建议,任她们一左一右拉牵着我在冰上滑行。
“转过头来。”摄影记者端着相机在旁边发令。我依言回头,身体却也同时失去了平衡,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双脚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我跌坐在地。没想到的是,在冰面上摔倒后想要爬起来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两个小女孩用力向上扯着我的双手,但屁股一离开冰面脚下就打滑,根本站不起来。如此反复几次,我的表情已经不能用狼狈来形容。长裤已经被浸湿,轻轻一拧都能拧出水来。
还好,这个冰场是在商场里面,还好,商场里的商品正在打折,迅速买上一条裤子换上,我的滑冰体验也终于在逛商场中宣告结束。
下次再来滑冰时,记得多带条裤子!